北門廣場
臺北府城北門,實稱承恩門、為清代城門建築,為臺北府城的正門。建於清光緒十年(西元1884年),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。門外原建有甕城,今已不存。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。
名稱:北門廣場
營業時間:全年無休
消費放式:免費
地址:臺北市忠孝西路、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
電話:無
網址:無
台北府城建於西元1884年,城池面積達1.4平方公里,計有五座城門,北門為「承恩門」,
南門「麗正門」,小南門「重熙門」,東門「景福門」,西門「寶成門」
西元1905年城牆與西門遭到了拆除,僅剩下其它四座城門
西元1966年,以「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」為由,東門、南門、小南門遭到了改建,
盡失了清代城門的原貌,而目前所在的的北門,是唯一保持建城原貌。
現今的北門坐落於忠孝西路、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
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,原有一條引道橫跨北門上方,而當初引道的興建是為了解決鐵路地下化前,
路口平交道造成交通停滯的瓶頸
在鐵路地下化後,高架道路功能降低,反而成了妨礙都市景觀與北門歷史的意象,於西元2016年拆除了
忠孝橋引道,解除了被視覺遮掩長達39年的北門
臺北城當初的興建,是為清光緒年間為因應北台灣防務之需求,從西元1879年的研議規劃至西元1884年
完工,歷時了6年時間
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,中間題有「承恩門」三字,由於面向北方,取意「承接天恩」之意
而得名
圓拱門洞內的兩扇門,為臺北城的主要進出通道
目前台灣的古蹟城門,其門洞的兩扇門幾乎都已遺失或是腐壞,唯獨北門還留著原貌
連接馬道的城樓門
西元2015年至2017年間,北市府推動「西區門戶計畫」,歷經1年7個月後,其中的北門廣場就此誕生
清代台北城東門、北門有門外甕城,分別掛上橫額「瀛壖寶藏」、「巖疆鎖鑰」,其中「瀛壖寶藏」於
日治時代被棄置;「巖疆鎖鑰」則成為總督官邸(台北賓館)庭園裝飾物,二戰後幾經波折,曾於西元
一九九八年放回北門,目前放在萬華剝皮寮處,此為鑄鐵替代品,也因此遭到了文史工作者的批評。
清代臺北城內街道與衙署
清代臺北三市街
清代臺北府治「城內」地區與西南方「艋舺」、西北方「大稻埕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,俗稱「三市街」。
仿製真實尺寸的城牆牆基
台北城牆條石工法
城垣及城門樓石材,於臺北就地取材,基礎為條石,採自大直北勢湖一帶,採石工法乃順應石山礦脈,於
一丈二長石盤上以小尖頭鑿仔,鑿出7~8個等距方孔,再於孔內塞出5-6寸長、深入石盤3寸..........
臺北城牆條石工具
北門廣場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,廣場上總共設有十一面的解說牌,介紹北門從古至今的歷
史、以及附近的古蹟景點等。
遊遍全台各地景點●寫下人生最美時光
親子×旅遊
[請點我]
歡迎加入[豪豪遊台灣]facebook粉絲專頁